张志刚
艺术简历
张志刚、男、1950年生、祖籍、山东省、陵县、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书画之家》编辑、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教师。
自幼酷爱绘画,曾从师与天津美术学院著名山水画家白庚延先生、赵松涛先生、刘止庸先生、等著名画家学习山水画。
张志刚先生多次参加大型画展并每年都有作品在媒体上发表,还积极参加社会上的慈善捐赠活动。曾给山西省欣州市画过三十米长卷现陈列在《欣州市展示厅》,参加过天津市市委会议厅山水画,和天津市滨海新区商贸文化中心大厅的全国最大城市山水画创作和绘制。
太行画境开心面
关于张志刚的山水画
在天津有许多画家是经过上山下乡运动后,回城又面临失业的知识青年。然而他们的勤学苦练,发愤图强,最终成为画家。他们创作大量的中国画作品,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山水画家张志刚就是其中的一员。
《林间欢歌》
《山间流瀑》
张志刚1950年出生于祖籍山东陵县,自幼喜爱绘画,中学就开始接受了一些山水画的专业训练,文革时他刚刚十九岁,上山下乡运动的狂潮把他推到了河北省太行山的一个小山村中插队,艰苦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个不向困难低头、吃苦耐劳的青年人。太行山起伏的山脉,高耸入云的山峰,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遐想,而且锻炼了他的意志,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黄崖关印象》
《山中农家》
《芦芽山纪行》
他的绘画天赋惊动了当时的县“上山下乡办公室”,于是推荐他参加了县文化馆的绘画活动,在哪里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他的感悟能力深得老师赏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回到天津的他,却因没有工作而苦闷到了极点。虽然如此,他没有放弃绘画。他经常苦中作乐,以画排闷,直至找到工作,才解开他那紧锁的眉头。不久,他参加了天津市河西区举办的中国画研究会。在哪里他遇到了著名山名家白庚延先生从那时起开始了他学习山水画的新阶段,很系统的山水画学习。后来又得到天津名家,赵松涛、刘之庸、侯春林、诸先生的教诲,并对古代传统山水画进行深入研习,大量的临摹了石涛、石溪、王石谷、等大师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张志刚收益极大,真正地领悟到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精神,对所谓外事造化,中的心源有了一定的理解。逐步明白了自己应该走的路。
《深山幽居》
《汾河之源》
《深山寻幽》
为了扩大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及技巧的掌握,他大量临摹研习了近代大家如张大千、萧谦中、李可染、白雪石、宋文治等人的作品。这终于明白了绘画与生活的关系。下乡时留在脑海里的太行山,又重新浮现在眼前。画太行山的欲望,又在他心中抬起头来,压抑不住的冲动开开始了他后一时期的创作活动画、表现太行把太行山的雄伟古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把太行风格作为他的新课题去努力。他的以太行山为题材的作品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以此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和大赛,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画册中刊登了他的作品得到了画界的朋友们的和爱好者们的认可,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江南杏花雨》
《春日登高》
《雨后青山》
《惊涛拍岸》
《古树》
《梦中的故乡》
同时他还担任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工作,为老年事业做贡献2007年初他被选为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副会长,同年还参加了《书画之家》的编辑部工作;又为著名山水画家纪振民先生整理了《山水画讲座》一文。2008年夏又应山西省忻州市领道之约画了近三十米长的,表现忻州主要景物面貌的山水画得到了当地的领导充分肯定,并将作品放到忻州市展示厅保存,在这些年当中经常到外地去写生,把带回来的资料用作创作的素材,搞了大量的创作,每到一处回来就会有一批表现那个地方的作品,特别是最近他到山西忻州芦芽山写生回来,又高了好多的创作,当他又把新创作的作品交给我,让我品评,当打开他的作品首先第一个感觉即是意境清新有气势,又不小气,在我看来其实这都是画家主观情绪的表现,,也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内在的理解,并将其表现在画面上,。正如清人沈宗赛所说:“凡下笔当一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所谓下笔有神这也,”(见《芥舟学画编》)。张志刚的山水画就有这种“气到”、“力到”,下笔有物的气势笔力健劲,有如金刚万杵,点画掷地有声的感觉。如果仔细看他的画,最初的印象是传统的南宋风格和技法,然却又不时地显现出北宗风范,时下新的笔法情致也不时地流露出来。可见,他的山水画路子是很宽的,能够大胆地将古今技法融会贯通。观者不仅得到“气势”上的满足,且感力量上的充沛你。
《崖下曲径》
《栈道远眺》
有人说“气势”的得来是天生的,即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如明代董其昌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他没有在太行山中的那段生活,那种情结他的“气势”是不会发挥出来的。
《山村小景》
《高原秋色》
《秋色》
张志刚山水画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所画的山山水水都是可以居住的,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也就是说有人生活的气息。绝不是那种凭空捏造,难以想向的神仙居所,也不是荒漠冷落的绝无人烟的史前景色。他的山水画,人们看后,可游、可览、可居、可信,即真实感。他画的山水画能有这个特点,追其原因是他长于写生的结果,。他把写生的来的画稿,经过处理,即增删取舍后,,在布置于画面上,使之恰到好处,虚实、疏密都得到合理安排,。无论是画的山坡、水口、斜地、密林,还是平原、山峰、草丛、山岗,读画者看后,总有一种舒适感;绝无压抑或空旷无物的感觉。这就是画面布局合理的原因,即晋代顾恺之曾提出的“临见妙哉”,也就是说纳入画面上的形象,须经巧妙裁剪,靠理性判断,这种“经营位置”的好坏,反映了画家思想水平的高低。看张志刚的山水画,视觉上不觉疲劳,是一种享受,原因是画面物体处理得当,摆放位置得当。
《情人谷写生》
《密林人家》
张志刚在几十年的山水画创作中,深深地感到,山水画创作不能在原地踏步,一定要和画界同仁多切磋、多走路、多看书寻求新路子,充分地体会自然界给自己带来的激情,以便创作出更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山中神石》
《太行牧歌》
《故园情深》
张志刚已步入老年时期,但他的山水画却仍处在青春期,虽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处,如沉重有余,,灵动不够;画多意少等,但大家都相信,他的画一定会更上一个新台阶,克服不足,创作出更多为人们喜爱的作品来。
《青山可居》
《太行人家》
《秋山红尽》
《故园春色》
《虎》
中国网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