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政协》刊登文章
《九江政协》刊登文章
《九江政协》刊登文章配图
曹文军先生近作
曹文军先生近作
曹文军先生近作
曹文军先生近作
曹文军先生近作
江西美协名誉主席王林森亲切会见曹文军先生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汪天行亲切接见曹文军先生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亲切接见曹文军先生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为曹文军先生作品题词
附:原文
首先,作品要具有独到的时代精神,自己必须首先有其精神面貌。长期观察大自然,深刻探讨理论,揣摩古今名人名作……。深入研究,努力刻画,如何将山水处于和平时代的那种雄姿,云烟雾霭,跃然纸上?
可把绘画当事业来做,坚持乐观,永远怀着一颗年轻的心,敢于圆梦,满怀渴望,厚积薄发。
石涛大师的话“笔墨当随时代”,坚持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古今合璧,南北结合。学习传统,又不可过多在画中流露古人痕迹,笔墨出于其手,实根于其心。比如,临古人山水画,到了一定成熟程度,又如何体现不同于原画中的一切?曹文军题画中:“画亦可学元之笔墨,宋之丘壑,唐之气韵,清之色彩,今之真善而俊美”…… 能画引人入胜,给人积极乐观的启迪。
山水画要紧跟时代,犹如服装设计师一样,情调各异:淡雅浓艳,写意兼工,或全工全意……点线面丝丝入扣,有机结合,若站着悬腕连续画,将丹田之气运入笔端……能画出真正少见的未被污染的山水画。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定然具有时代精神面貌而被大众所接受。
其次,中国山水画既要有时代精神面貌,又不失去民族传统面貌;既于传统中创新,又于创新中继承传统。比如,在特定某幅画里严格遵循传统,留足空白,又如何做到“以白计黑,虚实生动”?若现“云在山中飘,水在石上流”之感……
爱艺术,也爱大自然。大自然是艺术的源泉,观察大自然,历练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更无感人的意境!!
仿佛间,感到自己的画作都是大自然、宇宙给予的,只是通过自己的手记录下来罢了。爬山时去注意某个角落,或感受不同心情,或留下诗句……。
怀着一颗继承民族传统思想,学习发扬先辈的民族传统精神,争当民族精神文化守望者。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不朽的篇章。
然而,有时代精神面貌,有民族传统面貌,还离不开艺术刻画面貌。有发现美的双眼,有记录美丽的双手,更是源于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的确,在绘画研究实践中,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学习宋、元、明、清等诸多山水画家之长,而融于现代众多国画大师的法度之内外,对作品认真而细心的刻画,淡墨、浓墨、积墨、破墨……应用尽用。如何自成风格,笔情墨趣,其姿其态,皆深入入微。
擅观察,勤写生,掌握自然物象其规律。临摹思考,艺术理论和绘画知识结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善体物者莫不重缘,“胆欲大、心欲细、志欲圆、行欲方”,应重视艺术交流,研究创作,“1加1大于2”。
有一位陌生的网友在《人民网》中对曹文军作品艺术刻画进行高度的概括,其话语是:“山之貌,壮丽宁静;山之魂,伟大深沉,水之灵动之气势,张显其伟岸;云之飘逸之辽阔,演绎其浪漫豪情;石之累累,树之苍沧,凸现其沉沦沧桑。用眼欣赏云水,用笔描绘石树,用心陶醉深山,用深山塑造灵魂。一座山、深山,一个人,一位高人。”。
总之,山水画创作能形神兼备,书画交融,相效益彰,笔墨见真情。
(曹文军,著名书画家,共青城市政协委员、庐山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