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现在一样,古代文人艺术家也都喜欢出去玩。但是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所以他们大多都只能在家里画幅山水画,挂在床头,以便想象自己纵情于山水之间。
即便如此,和当时的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艺术家简直是充满了生活情趣。
而这一千年来,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到明朝,五个大朝代的更替。在最初的四百多年间,古人沉浸在挖石窟、雕佛像的狂热里。
但很快,中国文人就清醒过来,开始尝试各种风格的画:
花鸟画:
黄荃《写生珍禽图》
人物画:
阎立本《步辇图》
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堪称中国画巅峰的,就是以文人艺术家为首的山水画。
比如:
宋代范宽的 《溪山行旅》
宋代郭熙的《早春图》(局部)
元代的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近千年来文人从来都只钟情于山水,只画山水,只想把山水画好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热爱大自然,很想出去玩。
文人们都希望能出去玩耍,流觞曲水,干点闲情逸致的雅事,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受困于官场之事。只能在家画山水画,作为他们对渴望不可得的一种精神寄托。
除此之外,文人们在画山水画里可以得到情感的宣泄、精神的满足。
画人物画大多是为了别人而画,不能随性。只有在这山水云雾之间,才能让他们达到情感的共鸣。只有通过描绘山水、风景,才最能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情绪。
但是,他们之所以能一遍又一遍地想要把它们画好,画了一千年,其实是他们在修炼心性,在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心,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已经不再是依附于任何的物质世界,而是回归于人,回归于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现在我们也出门旅游,看山看水,却很难体会古人的那份心境。因为“挤”,大多都在看人。因为赶,停下来就拿出手机,用手机记录山水美景。连眼睛都顾不上,别说用心去感受了。
这样旅游,就算看了一千座山,也不如古人看一座山来得过瘾。
生命就应该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如果出门旅游不能让我们真正享受那个过程,又何必费心费钱费力呢?
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像古人那样“用心”去看。
素材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学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