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代山水画大家白雪石先生致敬
白雪石 ,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生于1915年6月。自幼习画,中学时代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学习山水画,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解放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现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曾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 白雪石早年师事赵梦朱、梁树年(黄胄),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基深厚。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

作品有《早春图》、《黄山松》、《漓江一曲千峰秀》等。自1972年以来,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外事部门绘制巨幅国画数十幅。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日本为之出版《白雪石匠作展》、《白雪石画展》等专集,有《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行世。并出版有专著《中国画技法》,与孙其峰、黄均合著的《国画技法》。 白雪石近来的画以境取胜,除了注重实景的描绘以外,擅长注入感人的空间意象,将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画之中,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画境。
白雪石先生的老师梁树年是山水画大家祁井西先生的弟子。祁井西(号松崖)是近代着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的成员,以画风明快、气韵和润而闻名民国画坛。白雪石先生的国画风格集湖社画会、松风画会的精华为一体,尤其钟爱明快、清澈的特色。白雪石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他走遍了黄山、泰山、三峡、太行山等名山大川,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章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山水画。他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乃是中华文化固有的特征。“诗”与“画”的“比兴”旨存“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而这,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尤为响亮。两者常常相通相联,相得益彰。白雪石的绘画创作,既像是用线条、色彩赋“诗”,又像以词藻、韵律作“画”。因之,所作无不洋溢“诗情”;其“画情’亦为“诗情”;“画意”即属“诗意”。他的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以诗为法”。立意中,常常是突出“情”与“意”,表现了他对于客观自然是诗人般的吟咏自己的审美感受,“由情及理”使观赏者得到美的陶醉,进而再开创时代所赋予的社会、生活之美。所谓“立意应是欲创之境,欲抒之情,欲达之意”。
白雪石先生在桂林山水作品的创新探索中,加进了大山大水,改变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是大山小水,或高山飞瀑,小溪蜿蜒,潺潺流水的图式;他在视觉形式上融入西画地平线移动的透视意味和光色的关系,强化了画面的深远,丰富了传统绘画高远、平远,阔远的视觉语言;同时又引入大水映照山光云影,从而使山光水色一体,色与墨相互辉映,山峦云气虚实相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张力;特别是他不拘一格表现漓江之美的倒影和山光的笔法,破开了传统用笔的程式和皴法定势,使画面溢出了清新的生活诗意之气。1973年他为钓鱼台国宾馆创作的巨幅《漓江》,成功运用以大笔淡墨作山水倒影,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他的创新代表作。当时,他应邀在全国政协礼堂首次展出了的数十幅漓江山水系列作品和数百幅速写,引起了文化艺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震动。他的艺术风格和样式初露端倪。
他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虔诚,探索不怠的创新精神,让他放不下桂林山水,也割舍不去牵魂系情的漓江,上世纪七十代年至新世纪,他前后十三次赴桂林,踏遍漓江,再师造化,再悟漓江神韵和妙境,再赋诗意。在生活中,他的笔墨诗意不断深化,他的桂林山水精品大作不断问世。1972年以来的几十年间,他应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中联部、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等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创作丈二巨幅山水作品百余幅。其中巨幅山水《千峰竞秀》《云壑松声》《千峰竞秀 万枝抒情》《云海松涛》《古色春晖》等都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品,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白雪石先生所做的漓江山水无论是经典的巨制,还是精美的盈尺小品,都有一股清秀明快,淡雅润泽,飘逸灵透,清新亮丽之气,他的笔法古朴、稳健,或点染、或皴泼,气聚神凝,笔随心动,技艺法度自然天成,成为唯真唯美“白家山水”笔墨样式和语言的典范。
7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多次举办个人展览,还应邀数次在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国家多次将他的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首脑,国家美术馆和国外文化机构等也相继收藏他的作品。他的艺术创新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绘画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性、人民审美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一生忘我的艺术创新探索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奠定了白雪石先生一代山水画大家的地位,他独创的“白家山水”笔墨语言形式和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山水的表现力和形式,而且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他为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绘画语言和形式是海内外中国现代山水创新的重要化的一个重要流派。
几十年来,白雪石先生的作品和专辑在国内外新闻媒体和出版发行机构出版发行有几十种之多。特别是198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雪石先生专著《中国画技法山水分册》,荣宝斋出版社等出版的《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绘山水部分》、《中国现代名家画谱白雪石》在社会上反响极大,创发行量之最,影响了几代山水画家。
现代中国绘画的学习路径一般来说有两条,一条是由师傅带徒弟,从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入手,进入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和精神的深层,然后打出传统走向生活,另辟蹊径;另一条路是西式美术教育模式,从写生入手,然后进入中国传统语言形式和文化精神,而后再打出传统,独创一格。前者打入传统容易,后者真正进入传统都很难。这两条路,不管哪一条路径,一旦打入传统深境,要想打出来都是非常难的,没有胆识、没有勇气、没有毅力和孤独,是难以突破传统文化重围的。白雪石先生所走的艺术路径是前者。他说:“我用的是传统的方法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表现出来,写实生活。这条路子最难坚持,很难突破。好多人走不通,我坚持下来了。”
白雪石先生是从传统艺术中走出来的,也是现当代中山水画坛为数不多,能够打入传统艺术殿堂,带着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能够打出传统,走入新生活,表现新生活,开门立派的一代山水画大家。他坚持行走活之路,把心灵融入自然;他坚持探索,以诗性的智慧解读传统文化精神,赋予传统绘画新意。他观大自然造化之奥妙,体悟中国绘画艺术之精华,学习西画的长处,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师造化,而不拘泥于自然造化;他博采中国南宗北派画家之长,但不为众家之长所拖累;他以桂林漓江山水为主攻方向的同时,游走祖国南北,踏遍千山万水,寻尽奇峰,终得笔墨心源,为我国现当代中国画开出了新的样式和笔墨语言。他是现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的榜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白雪石先生在艺坛和社会已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1988年开始进入第七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但他不为名利左右,为人处事总是低调,不擅张扬、喧哗。他纵有十分的成就,到他那,也往往变成三分或一分。白雪石先生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痴迷于山水画的创新,他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文化精神都有着敬畏之心,因而他对艺术创作十分虔诚,心无旁骛,终身遨游在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境界和中国艺术精神探索之境,从不懈怠绘事,也从不叛离艺道,辛勤耕耘艺坛一生。
他的生活淡泊、简朴,始终住在和平门那套陋室作画。他的挚友启功先生见之,欣然命笔书联一幅:“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一表他对白雪石先生的艺道和为人的敬意。从此,白先生书房兼画室的“何须斋”雅号由来,成为两位艺术大家神交的佳话。
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纵观白先生的桂林漓江山水作品,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白家山水甲桂林”。因为,他把桂林的山山水水完全诗意化了。他把一个人文之美的诗意桂林山水传遍天下。
看白先生山水作品我们总是有高山仰止之感,他的人品和创新精神不断从作品中溢出。在祖国山水间忘我奔走了一生的白先生,他的画品即人品。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坦坦荡荡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作画,大公无私的奉献,严教儿女子孙,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白雪石先生一生都没有离开美术教育事业,他平易近人,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他提携新人,使无数的艺道同仁和学生受益匪浅;他清淡、高雅、仁爱、博大、宽厚的人格境界体现了他高远的诗意胸怀。他一生的创造成就以及为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无私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我想,只有高远诗意之境的人,心胸甲天下的人,他的艺术作品和创新精神将会与天地山水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