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设计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1)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2)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3)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5)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6)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7)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 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2)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3)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刘瑞老师作品赏析
二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 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像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1) 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2) 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3) 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4) 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5) 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
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浑圆的立体感;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禁忌。
2 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1) 厚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2) 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3) 丰富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
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刘瑞老师作品赏析
三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2)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3)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刘瑞老师作品赏析
四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刘瑞老师作品赏析
五 从意境来看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
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1 以景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
2 以意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3 意与境浑: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之作了。
刘瑞老师作品赏析
六 从“画外工夫”来看
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刘瑞老师介绍
刘瑞,1995年毕业于辽宁省艺术学校,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研究生。 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画艺术家鉴定委员会副主席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特约委员,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出版特约编辑,中国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