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文章讲究境界,画山水画一样讲究境界。
山水画的境界就是画境,是一幅画的精神所在,也是判断一幅画高低的重要依据。寒山瘦水,展现的就是境界之美。古代山水画中最常见到两大画境:荒寒之境与萧疏之境。
第一种画境:荒寒之境。
欲寄荒寒无画意,赖传悲壮有能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一向把荒寒之境视作绘画的最高境界。所谓:气味高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也。这种荒寒的境界,不是画家冷漠孤僻,而是中国文人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期许或者说是彰显。荒寒之境首先是一个清净之地,没有污垢。对于中国文化人来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然是最高境界。所谓藻雪心灵,正是荒寒之境的妙处。其次荒寒之境还是孤独之境。孤独不是孤单,不是寂寞,是一个读书人安顿生命,抚慰灵魂的姿态。无论是把酒当歌还是拔剑独行,读书人总是需要一份孤独的历练,生命才会丰富和完整。荒寒之境,就是升华性灵之所也。李成《小寒林图》可为一例。
第二种画境:萧疏之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疏之境并非暮气沉沉,而是在一片萧瑟之中,寻求和展现生命的顽强。生机在郁郁葱葱之处,又何曾不潜藏于银钩铁画的枯木残林。萧疏之境,是元朝画风的主流,又以倪元林为其中的代表。一幅《幽涧寒松图》,几株枯树,大片留白,意境萧疏简古,画尽生命与深秋之中的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