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春
阳春(中)与画家张际才(右)
我与岭南派的著名画家张际才老师是几十年的诤友。这次他回家,我到他家里促膝谈心。
“酒逢知己千杯少”!
促膝之后,我数日难眠,于是写了几章短文,现在用《写给中国的画家们》为总题,发在我的博客上,请方家们指正。
我对中国文人画的认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是人对天的企盼。是最高境界的美学呼唤、追求,文人画,是心的“写真”,是抒写“胸中的逸气”。
或山峦、流水、或青岚、夕照、或人物….
追求的是高尚与伟大,悲壮与美丽。
三国以前,绘画以逼真为审美标准。从西晋起,绘画观念发生了巨大嬗变。
“传神”代替了“栩栩如生”。
有劝诫,有隐喻,有诗情画意,有柴米油盐,有悲欢离合、儿女情长;有生老病死、人生浩叹….
特点是:词汇向虚,语言向意,图式向理。
许多画家动笔之前总是考虑:
我这幅画要争取买出高价;要争取获**级的大奖;要争取**馆来收藏……
为名为利而作画的”画家”的作品往往是三流作品。
真正的文人画家,要宣泄的是画家胸中贮存不下的火气、是眼泪、是望梅止渴的向往;是逼上梁山的呐喊……
而这一切又都是独有的——
——独有的人格;独有的秉性;独有的才情……
中国绘画就是在真正的文人画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当然,也有伪文人画,他们附庸风雅:人云亦云;
笔墨技巧,矫揉造作;
人格,低三下四……
张际才作品《南国之春》
红尘梦觉回首方知山水真
读你的山水画稿,让我就象走进一条时光倒流的隧道,已经流逝的儿时的戏剧,一幕幕排闼而来…
钻进灌木丛,斫一支桂竹,钻七个眼,吹一曲《雾茫茫的云水河》……
饿了,摘一串半生不熟的野葡萄……游过水去,那边就是强盗藏宝的贼估坑……
太阳落山了,折一条树支,骑上它,就是回家的竹马…
还有,我约对河的山妹去偷吃第一个“禁果”的那个峡谷…………
从山水美学说起
有谁说得清:
为什么中国人会沉溺山水而不可救药!
山水之美,作为一个美的概念,只有山水画家能将“芳草漫不经心的绿”,“枫叶大事挥霍的红”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告诉你,这些或鲜活,或枯萎的具象,就是他或欢欣、或苦闷的喻体。
山水之所以让中国人心神若醉,在于山水的“钟灵基因”与人的“毓秀基因”同在一个谱系上。
笔与物化,心与神游
有的画家象应运而生的花草,一朝灿烂,转而枯萎;
有的则岁月蹉跎,老而弥坚;
我劝青年画家们与那些跟着“大师”走、跟着时尚走、跟着流派走、跟着奖项走、跟着政治走的画坛拉开距离:
你们应该多多的读书充电:
读人文、读历史、读哲学、读民俗、读风物、读有争议的著作……
到水澹生烟的深潭边去静坐,内省、参禅……
这样,历代的高僧就会与你相伴,涉过此岸,攀上“修成正果”的被岸。
张际才写生作品(册页)
整体写意,局部写实
中国的文人画家,大都有自知之明,即使他胸中有“宏图”,也不会去制作“大荒大泽、大气大度、大格调、大风骨”的全景画。因为那是要用“毕生精力”去经营的。
须知:
西方的油画,以形包意。
中国的山水画,以意顾形。
中国山水画的这种“规矩”:
教文人画家用局部的“实”,延伸出整体的“意”。
使“意”与“实”互补,达到蕴韵和谐。
觉醒与救贖
有位山水画家的作品突然风格大变,问其原因,他说:
我如梦初醒,发现人类文明的进程,使我向往的大山,秀水,今天成了“废山”和“毒水”……
一种没有人类未来的生存模式,有什么意义呢?
我痛苦万分,这就是我“变态”的原因
我只能在宣纸上“倾诉”的缘由—-
我对他说:
某个山水画家的觉醒,是这个山水画家救贖的前提。
画看沧桑,沧桑看画
读某个山水画家的画稿,就是读他这些年的向往、求索、苦闷、疼痛、欢欣、兴致、逸乐、诗情、遗憾、叹息、企盼、憎恶…
正是这些向往、求索、苦闷、疼痛……逼使他“倾诉”。
“山水”是山水画家精神渲泄的喻体。
山水画家是拯救山水的苦行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与自然状态的山水共春秋,是人类最高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诗意。诗意是人类向往的一种最高境界。
诗意在那里?在山水之中。
山水独立而不待,自然而不刻意,健行而不疲…
诗意的山水就是人类梦里醒里的伊甸园。
山水画家用怎样的绘画语汇去解构大自然的生命意义,诠释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这正是这个画家个人学养和艺术修养的标志。
挑战与考试
你醉心笔墨山水,天道酬勤,这些年你能将自己踩过的山水用水墨“复制”在宣纸上,收获甚丰。
然而,如何将大山的苍润,黑土的乡情在宣纸上滃染成“心灵的独白”,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
大门打开之后,西方众多的现代派蜂拥而入,加上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一场挑战与考试,已经降临在中国画家们的身上。
山水画家的另类
一些山水画家泼墨,并非唯美他心中山水,而是对“人与自然”的一种思考。他们发现自然的衰败与人性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不仅伤害了自然,更伤害了人类质朴的良心。
历史地揭示人类的某种生存模式如何造成山水“病态”的文化根源,对这类根源进行哲学思考的山水画家,是当代真正的山水画家。
张际才写生作品(册页)
绘画河道上的规矩
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谆谆教导,创作图画,要留白,要有天地,要留气眼……
长大了,读张++的小品,他满纸棉密,既没有天、地,也没有气眼,就象原始森林那样,连狗都钻不进去,但却美轮美奂,让人真想抱着它入梦…
当年老师的那些绘画规矩,其实是绘画的手铐脚镣。
不!
假如绘画一定要有规矩,那就是你把沉浮的宇宙领略够了;把时代人生的风风雨雨沐浴够了,心里有了盛不下的愤怒、哀愁、狂喜、孤独、惆怅、憧憬、无奈…
这时候,你就铺纸泼墨吧,
这就是绘画的规矩。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需要破门而出
乐其乐宣泄于山水,忧其忧倾诉于山水。
西方的山水画大都是写实的,他们将自然的山水“搬”到家里挂起来观赏,中国画家泼墨的山水写意画,却是把自己喻意为一种象征物在山水间翱翔,寻觅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展,只有旅游者才去叩问”山水”的日子已经到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尴尬无奈的地方。然而中国画家们却无论技法、意韵都在“回忆“、“仿古”。
能责怪画家们吗?不!在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世界大转变”中,我们丢失了一整套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却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关于自然、人类和人生意义的解释系统…
渡船在那里
画家的画,不是思辩,但画家要有思辩的力度。面对城市化、全球化、一体化、数字化……
我们缺少文化准备和心理准备。
每一幅画,都是画家的生命本质与世界的对话。
在人文精神日益萧条,物质消费甚嚣尘上的今天,画家携着他的笔墨要坐什么样的渡船才能到达新的被岸呢?
中国画家的渡船在哪儿?
作者:阳春,江西客家文化学者,作家,著有《蒋经国三部曲》(新潮出版社)、《蒋经国趣闻轶事》、《王阳明在赣南》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