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小白,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张振铎、邵声朗、鲁慕迅、陈立言、关山月、黎雄才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中国画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院画家、湖北省楚天画院画家、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坐教授、湖北省荆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荆州画院副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6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研究生班。2010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访问学者。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创作成就和传略被载入《中国艺术家库》《中国当代艺术家名录》《中国美术家》《艺术中国》《一代名家》等大型文献。出版《李小白中国画作品集》。多数作品经常发表在《荣宝斋》《水墨中国》《鉴宝收藏》《中华名流》《炎黄艺术》《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书画投资》《山水画研究》等专业杂志报刊上。并被新加坡、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地区的画廊和收藏家收藏。
法国采风
李小白主要艺术成就和艺术活动简录:
1986年《时长与空间》参加全国十二城市美术作品展
1989年《江汉平原组画》获湖北省第七届美展铜奖
1988年《晚乐图》参加全国职工中国画展
1995年《江汉人家》获湖北省第八届美展优秀奖
1999年《春染江汉》获湖北省楚天群星奖优秀奖
2000年《江汉照化》获湖北省第九届美展优秀奖
2004年《江汉寄情》获湖北省楚天群星奖优秀奖
2005年《江汉清韵》获湖北省中国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画展佳作奖收藏
2006年《江汉风之家园》获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网上画展优秀作品展
2009年《江汉平原之静夜图》参加湖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
2009年《春暖》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湖北省美术节展览
2009年《江汉平原》入选湖北省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9年《江汉静夜图》获第六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金奖
2010年《江汉平原之静夜图》获湖北省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铜奖
2011年《云从三峡起》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太和武当》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2年《江汉平原之静夜图》入选湖北省首届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被湖北美术馆收藏
2014年《家园》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吴冠中艺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5年 代表湖北省艺术家访问德国并作“荆风楚韵”艺术交流展
2016年《江汉新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河画会“武陵文脉”全国巡回展
获得德国政府奖
作品在德国展出并与德国艺术家交流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湖北人有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能吃苦耐劳,能屈能伸,聪敏灵活,善于变通适应,等等,这些都在湖北籍画家李小白身上有所印证。李小白应该说是一个绘画上的多面手,路子宽,思路活,接受能力强。李小白生长在湖北荆襄一带,却饱览南北名山,游学名家耋宿,感受自然万状,叩寻百家学问。这些都成为了画家的雄厚文化底蕴,李小白在自身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已是收益不浅。
江南秋韵图
一般地,越是大画家就越是多面手,其思想感情、风格样式、表现手法都是十分丰富多样的,比如一般人只晓得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其实这只是他们涉及题材的一小点。苏轼既能写出“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也可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婉约,杜甫更是包罗万有了。这种在文化品格和风格涵盖上的跨度成就了大师的艺术高峰,“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他们是不适用的。联想到李小白的创作模式就比较令人羡慕,他没有固定的框框套路,总是要求自己因时、因地、因心地选择最佳手段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李小白作品的面貌很多样,不是用一个僵化的模板去复制,这表明李小白是一个靠表达欲来传递感受的画家,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麻木动作,再次证明只要牢牢依靠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深入挖掘自我的丰富内心情感,艺术之花就不会枯萎僵死。
秋江南
李小白描绘家乡荆楚平原风光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尤深。浩荡长江一出九曲三峡,宜昌以下就进入江汉平原,港汊纵横,水陆交汇,广袤千里,平坦辽远而少有起伏,所谓“极目楚天舒”,我当时在看到这种地貌形势时连叹“难画难画”,当见到李小白的这一类主题创作时,不禁佩服他的机巧善思,他避开荆楚平原大范围的平、散、空、阔的不利惯常山水画表现手法的取景,转而以小见大,从乡村居民生活场景入手,通过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清新的乡村趣味来反映平原的宽广意境,农舍、树木、农具、水岸,本真的人居生活融入宽松的自然环境之中,和谐的情味打动着观众。由于画家真诚的感情和深入的体验观察,在艺术语言上,李小白创造了不少适合于此种素材表现的方式方法,大多贴切入微,妙造自然,使画面的意象无碍地传达出来。
过白石岩
秋牧
再看李小白另一类型的近期创作,以北方太行为基本素材的崇山峻岭式的表现主题,会感到李小白特有的灵活性,思想主题变了,笔墨语言不得不变,在这一类作品中更多地显示出李小白的传统基本功,勾皴点染,步骤稳妥,效果苍厚雄峻,很好地表达出北方大山岭的逼人态势和伟岸气魄,同时又能看出在语言范式中含有南方人特有的水墨温润和韵致,这又区别于一般北方画家的往往常见的干皴填充的单调。我想这也是李小白往来南北,以开放的胸怀兼蓄并包的缘故吧。
山秋
春红柳绿又江汉
李小白的创作面貌虽然多样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并不会有割裂无序之感,这是因为不论何种风貌都统摄于一个原则: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感动启动了不可遏止的创造欲。能牢牢把握这一点并非人人能做到的易事。李小白是在自己的创作道路取得相当造诣的画家,近期集中精力在北京跟随贾又福教授锐意学问,并积极参与创作和社会活动,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和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李小白应当成为一名更加立体、多元、多能、多专的复合型艺术家,这在某种方面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文化需要,期待这位荆楚画家会有更大的全国影响。
(文/赵秦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副教授)
夏韵
翰墨意韵满三峡
———评李小白“三峡系列”画作
李小白先生是一位深受荆楚文化浸润与影响的画家。从文化地理的视角看,荆楚大地上的人们,大都有着很多值得琢磨的特点。比如睿智灵敏、吃苦耐劳、能屈能伸、适应变通等等,这些特点都在李小白先生身上有所印证。
峡江春曲
纵观李小白“三峡系列”画作,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个山水画上的多面手,他的画作,风格大气却形式多样;眼界独特却思路灵活;笔墨百态却底蕴深厚。可以说,这些都是大画家才能具备的。我惊叹,这些都在李小白的画里可以读到。
峡江秋韵
江汉平原之家园
惊叹之余,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与众不同的画作:
首先,传承与张扬是“三峡系列”的独特表现风格。你看《秋帆上蜀国》、《长江三峡李白诗意图》、《峡江秋韵》、《朝晖图》、《峡江韵》等,处处可见贾又福、邵声朗的古健与雄奇;你看他画作中的远山与白云,江上的雾气与山间蒸汽,却深深蕴藏着崔如琢的墨韵与散淡;你看他画作中的线条与墨韵,若有若无的隐含着贾又福的现代与崔如琢的传统。但综合全幅画作来看,却是出自李小白变通之后所独有的大手笔。这是他对中国山水画走向——“传承与张扬”的最好诠释。
春江行
江汉三月之春
其次,“三峡系列”是自然与人生的绝美画卷。李小白笔下描绘的“长江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深刻,除了表现山的雄奇与伟岸,水的平静与柔美以外,更难能可贵的是突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你看《山峡李白诗意图》中的青山与白帆;你看《山峡人家》《日照峡江》中的船只与农舍;你看《神女峰朝晖图》中的梯田与绿林等等,无不传神的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与人情味的江南世界。这是画家对故乡、对农人、对三峡人家、对人性、对生命的用心关照。我想,这也是李小白独有的真实、真诚、本真的表现形式。
江帆映月
雨过峡江现帆影
第三,笔墨味与想象空间是三峡系列独有的绝美风格。他画三峡的远山、云雾;他画峡江之上的蒸汽、江流;他画三峡群山突起的山峦。都从多角度、多侧面,以多种构图样式,多种情氛表现三峡的伟岸。但在用笔泼墨时,却是那样的大气与雄浑。这些表现形式,无不让人惊叹,他墨韵十足的功力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我想,但凡大家的山水都如此吧!
江汉晓风
峡出西陵楚天舒
翰墨意韵满三峡。李小白先生的“三峡系列”是大气而诗意的,我和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期待着他更多大气而诗意的作品。
文/肖寒芝
汉江泛舟画里行
高峡春烟图
极目峡江又春风
一帆风顺渡峡江
神龙架山里写生